微信号:weixin888
佤族是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是一个分属于中国的云南与缅甸佤邦的跨国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小黑江流域就可以找到佤族先人的踪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传统民居是佤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县是其中之一。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那份原始与神秘仿佛连时间也无法浸透,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佤族传统民居建筑用材完全取之于大自然,无华丽奢侈的装饰,即便是有所装饰也是比较原始古朴,主要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白树、茅草等。佤族以木、竹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悬挂着一些牛头骨,据说有驱逐鬼魅的功用。
佤族人民创造出了适应山地居住的特有传统建筑:“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式”竹楼。而“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是真正属于佤族人的传统。房屋的建筑结构比“杆栏式”楼房简单。
四壁落地房其实可以称得上一种原始极简风,但它的设计可谓玄妙重重。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泻走雨水和增加散热面,茅草处于很陡的角度,不会轻易被风吹散,风不进屋子,以保证屋内夜夜不熄的火塘更为安全。
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这种锥形的房子为“鸡笼罩房”,看到佤族民居建筑,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人类巢居的影子。
房内主要分为里外两间,相对较小的里间是主卧室,宽大一些的外间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以及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从前的佤族人家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室内最显眼的设施便是卧室的门口架设的火塘,火塘搭着竹编的架子,是放置粮食、盐巴、辣椒,以及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每年夏历十月是佤族的“盖房月”,据说这一时期采集的建筑材料不易蛀虫。盖房也要择“吉日”,原材料基本全是现成:到山上选择一棵大树为柱,砍时要注意大树所倒的方向,若倒下时平稳着地就是可用,否则便是不吉利,就得重选日子再来。
佤族建盖新房,花时不多,两三天就能建盖好。这并不是因为房屋结构太简单,而是佤族有“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好传统。不允许盖盖停停,一经动手,就须轮番作业,夜以继日直到把房子建好。盖完房后,乡亲们欢聚在新房前“贺新房”歌舞中,尽情喝泡酒来祝贺。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佤族民居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探求佤族传统民居深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在今天创造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时代建筑。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