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weixin888
再新加坡是一座热带城市,中年高温多雨。但是,新加坡却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由于狭小的国土面积与极低的海拔,新加坡境内河流短促、无良好的地下含水层,天然水资源十分有限,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极大的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立方米,位于世界倒数第二。
新加坡的水资源情况并不乐观,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淡水大量依赖马来西亚供应。新马曾于1961年和1962年签署了两份长期水供协定,但是这两份协议将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这两份合约,规定了柔福州每一天需要向新加坡输送132万立方米的生水。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马来西亚多次要求提高水费,并且协议总有终止的一天,断水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新加坡上空。在中国网友热议“车厘子自由”的时候,新加坡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淡水自由”呢?为此新加坡制定了四条策略,民间俗称“四大水喉”,我们挨个揭秘吧。
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400mm,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数字了,而这些水没有充分利用就流入大海了,真的相当可惜。为此,新加坡规划了集水区,建设集水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目前新加坡已拥有17个蓄水池和一个暴雨收集池系统,面积占该国总面积的2/3。2008年11月建成的新加坡滨海堤坝,更成为全球五大供水工程之一。
新加坡对于集水区的环境保护十分重视,制订出台了严格、详细的规定。保护集水区环境以确保原水的水质。新加坡对集水区水质的监测及污染控制也很严格。早在1971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就成立了一个污染监测小组定期监控集水区的污染状况,并且每天对水质进行化验。
为了有效控制废污排放。新加坡还在世界上带头推行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分开收集雨水和用后的废水。新加坡在反污染方面执行严格的管制条例,污水处理厂必须将污水处理到符合标准的水质后才允许排入大海。针对工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情况,政府都有详细的排污规则,并按时进行升级和改进。
由于新加坡的先天条件,要想百分百由本地提供淡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不得不进口淡水。那么,这条策略和新加坡的现状有何区别呢?主要体现在进口来源上。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购买通过长堤输水管道输入的原水。新加坡每日用水量约100万吨,其中70%由马来西亚购进。早在1961年和1962年,新马就先后签署了两份供水协议。
协议规定:2011年前,新加坡每天从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州进口3.25亿升淡水,价格为每1000加仑未经处理的“生水”支付0.03林吉特(约合0.01美元);2011年至2061年,新加坡每天从柔佛州进口的淡水增加到9.46亿升;2061年后,双方将根据新加坡的实际用水量另行商谈具体的供水量。
需指出的是,当初商定的供水价格是以1927年的水价为基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方面对于这个价格越来越感到不满。
为了避免被马来西亚断水,新加坡已经和印度尼西亚签署了供水协议。协议规定,新加坡将和印尼共同开发印尼廖内省的淡水资源,印尼则将部分淡水通过海底管道提供给新加坡。
以往,我们用过的水都被排入了大海,其实这部分水也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就需要再生水技术的帮助了。新加坡的“再生水”是一种回收水,以先进的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将经过二级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一步净化而得到的。
新加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污水再循环相关技术,1998年开始试验新生水生产,2002年宣布再生水技术研发成功。再生水以广泛用于新加坡的工商业。
在新加坡,商业大厦为节省耗水,冷却系统往往会把水重复使用,直到水的污浊程度达到某个饱和点。再生水因为较为纯净,可以循环使用的次数比自来水多,因此不需要经常更换新的冷却水,从而减少了总体的耗水量。
同时,一些芯片制造厂商也更青睐于使用较纯净的再生水清洗芯片。再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并且还在不断降低价格,使用新生水取代自来水,用户水费将省一成。
在生活用水方面,新加坡从2003年2月正式启动再生水推广活动。同时,新加坡开始将少量的再生水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来水厂,经进一步处理后达到饮用标准,间接作为饮用水供应。
再生水的诞生和推广,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和再循环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实现了从依赖走向自立的转变,新加坡已经拥有5座再生水工厂,再生水的总产量将达到全国供水总需求量的30%。
新加坡四面环海,海水是最容易获得的水资源了。2005年9月,新加坡兴建的第一座国家级海水淡化厂——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建成并开始启用。海水淡化厂总投资为2亿新元,占地6公顷。该厂采用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化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厂之一。
该厂在建设和运营中十分注意成本控制,在第一年的运作中,淡化海水的成本是每立方米0.78新元,而当时新加坡的水价为每立方米l.1新元。据此推算,该厂第一年的盈利就可达2000万新元。如今海水淡化在新加坡成了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
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每天生产的淡水,能够满足新加坡10%需求,在增加和扩大新加坡国家可供使用的水资源方面占了重要部分,被新加坡政府称为第四个水喉。该厂获2006年全球水务奖最佳海水淡化厂奖,被评价为“挑战了海水淡化价格昂贵的国际观念,也是份辉煌的工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加坡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和再生水技术,实现了废水的再次利用和水资源的转化,不仅帮助自己摆脱了对进口淡水的依赖,逐步迈向“淡水自由”,也为全球的水处理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