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weixin888
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李彤)营商环境极大影响着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当前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和吸引外商外资的重要抓手。近日,正和岛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专家委员施星辉对记者表示,高质量经济发展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未来营商环境的改善,需要在法治化建设、要素市场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提高政策获得感等方面继续深化,助力实体经济的增长。
“今年,营商环境的新特点是帮助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通过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最大限度来减轻企业包袱。” 施星辉说,今年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常态化的工作,更是特殊阶段的纾困手段,每一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六保”“六稳”工作的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推动公共政策的供给侧与需求端的精准适配。通过对接政府逻辑和企业逻辑,解决政、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数据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2019年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的排名升至全球第 31 位。
随着改革深入,营商环境的优化进入深水区。记者梳理,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布,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并颁布首部《民法典》。在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提到,依法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有了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法治支撑和保障,各地也陆续推出地方性营商环境条例。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单独列出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章节,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公开质量,提高政务服务透明度便利度,提高经济政策发布解读针对性精准性。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正和岛研究院持续关注全国各省市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举措,施星辉认为,目前营商环境进入了3.0阶段,即深度推进、精准发力、机制创新的新阶段。把营商环境优化作为改革重要突破口,将市场化改革作为深化改革切入点,正成为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
回顾近年来营商环境的发展历程,施星辉表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1.0阶段,多是强调政务服务简化环节、效能提升;2.0阶段,各地探索并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化举措;在3.0阶段,更加注重法治化与获得感,让制度红利惠及市场主体。
2018-2019年全国工商联连续举办“万家民企评营商”项目,正和岛研究院参与其中。“在此前的调研中,市场主体对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市场经济体制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聚焦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关键点,涉及要素成本、金融资源匹配、信用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等,提出了营商环境优化改革的新方向。”他说。
施星辉认为,营商环境正呈现三方面优化趋势,一是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牵一发动全身”;二是从重评价到重建设,通过推动要素资源、环境创新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三是将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进一步推动和服务产业发展。
从创新环境的指标维度看,施星辉表示,当前法治化的分量更重了,进一步界定规则和法律责任。更加重视闭环设计、狠抓落实,聚焦国家政策在省、市、县的落地执行情况,及有无配套细则支撑和进行政策讲解。更加重视营商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同一地区的不同产业也需要营商环境的细化和匹配。
他说,一些地区将国家出台的政策进行了细化,通过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地执行,列出了时间节点、明晰了工作目标。“例如,对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加强了对企业首次贷款、新增贷款的细化要求和帮扶。”
施星辉认为,一些地方开展了“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规划,进一步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将营商环境的思维纳入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特别是疫情以来,国家在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方面,持续帮助企业减包袱、降成本,出台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这些政策的及时高效落实,是营商环境工作的重点。”他说,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这需要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同向发力,创造让市场主体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常态化机制,广大企业也要强化认知、积极建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