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weixin888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3、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4、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把学科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活和需要出发,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把握思相品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篇一)
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开阔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村庄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
(篇二)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一、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实在令人担忧。
由于村小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很紧张。最好的也是n+1的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班一名教师,这个教师担任班上的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即所谓的“包班制”。连语文、数学两科都很难有专职教师,《品德与社会》课就更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文老师兼任吧。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大,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此,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笔者所在乡镇的教管组曾组织各科教师到村小巡回示教,听《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比听语数课的老师要少得多,到了评课的时候,有许多教师表示是学校临时指派来的,对《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标准知之甚少,对这门课的教学谈不出什么道理。使组织者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就是在教学比武中,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图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故事课,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应到学生获得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政治课,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既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有时是“批评加自我批评”的“整风课”。有时是“表扬加自我表扬”的“表功课”。凡此种种,其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情、实践性融为一体。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教《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一课,执教者在导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照老师的示范做个小坦克。其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有主动性,只有认真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学习没有主动性就会一事无成,连作一个玩具也做不好。3.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教学目标设定不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
由于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许多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都很少使用。受教学条件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无人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 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没有专职教师,缺少教学骨干,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加之对新的课程标准学习、钻研不够,教学中不能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整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总觉得讲得不够,结果是什么都提一下,该讲的没讲够,讲透,不该讲的又讲以一大窜。笔者曾听一位老师上《我们自己定规则》一课,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自己定规则”。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讲“自己定规则”的好处,讲学习上有什么规则,由做人的准则,又讲到为人正直,敢于揭发坏人坏事等等,结果学生理解不了。本次课要学习的“自己定规则,怎么定规则,定什么规则”,学生没有搞清楚,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任务没完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既不考虑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不看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有的学区甚至对全区同年级学生考试的分数从高低进行排队,以名次定奖惩,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
这样,教师就不会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整体落实。而是偏重知识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于是就出现了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死记硬背的现象。笔者曾听过一节村小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将一篇课文课后四个问答的答案,几个词语的解释,有关的判断题、填空题抄了满满的一黑板,把书中需要记忆的部分要学生划上记号,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熟读成诵。下课之后,笔者有意让学生进行行为辨析,有许多人就只知道,“对”或“错”,而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任务,是培养文明和谐社会合格公民的最重要的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两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两篇
(篇一)
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开阔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村庄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篇二)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一、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笔者长期在乡村工作,对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有较清楚的了解,现就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村小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很紧张。最好的也是n+1的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班一名教师,这个教师担任班上的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即所谓的'包班制'。连语文、数学两科都很难有专职教师,《品德与社会》课就更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文老师兼任吧。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大,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此,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笔者所在乡镇的教管组曾组织各科教师到村小巡回示教,听《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比听语数课的老师要少得多,到了评课的时候,有许多教师表示是学校临时指派来的,对《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标准知之甚少,对这门课的教学谈不出什么道理。使组织者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可见,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研还是一片空白。
2.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就是在教学比武中,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图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故事课,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应到学生获得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政治课,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既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有时是'批评加自我批评'的'整风课'。有时是'表扬加自我表扬'的'表功课'。凡此种种,其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情、实践性融为一体。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教《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一课,执教者在导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照老师的示范做个小坦克。其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有主动性,只有认真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学习没有主动性就会一事无成,连作一个玩具也做不好。这本来只是这一课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链接的一个环节,可教师在课堂上却整整用了三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折纸,在临近下课时才匆匆交代了一下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既没有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成功的乐趣,也没有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也没有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这与一节手工劳动课何异?
3.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教学目标设定不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
由于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许多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都很少使用。受教学条件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无人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 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没有专职教师,缺少教学骨干,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加之对新的课程标准学习、钻研不够,教学中不能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整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总觉得讲得不够,结果是什么都提一下,该讲的没讲够,讲透,不该讲的又讲以一大窜。笔者曾听一位老师上《我们自己定规则》一课,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自己定规则'。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讲'自己定规则'的好处,讲学习上有什么规则,由做人的准则,又讲到为人正直,敢于揭发坏人坏事等等,结果学生理解不了。本次课要学习的'自己定规则,怎么定规则,定什么规则',学生没有搞清楚,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任务没完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评价机制不科学,应试教育阴魂不散。
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既不考虑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不看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有的学区甚至对全区同年级学生考试的分数从高低进行排队,以名次定奖惩,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有时民办教师的去留与否往往也由此决定。
这样,教师就不会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整体落实。而是偏重知识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于是就出现了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死记硬背的现象。笔者曾听过一节村小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将一篇课文课后四个问答的答案,几个词语的解释,有关的判断题、填空题抄了满满的一黑板,把书中需要记忆的部分要学生划上记号,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熟读成诵。下课之后,笔者有意让学生进行行为辨析,有许多人就只知道,'对'或'错',而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任务,是培养文明和谐社会合格公民的最重要的途径。上述几种原因,严重景响了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由此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必须马上着手解决。)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主要以行为、态度以及情感的转变为主要内容。本文从学科教学内容和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通过对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调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品德和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品德教育;策略研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品德教育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课程,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教学和体验过程中。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把握学生认知程度,为小学生组织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的课程,紧扣教学目标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把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每节课按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来讲解,一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种,一种是认知目标,第二种是情感目标,第三种是行为目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层递性和整体感,即把握好教学目的的度。同时,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按照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导行四个环节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链条,具体来说就是师生通过教材的人物故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课堂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达到明白道理和辨别是非的目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起源于解放区的整治教育课程,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大纲的修改,内容的编排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层次感。众所周知,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需要进行转变,避免学生出现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意志脆弱等问题,基于这些不良状况,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必须要把握一些符合实际的品德教育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社会方面来讲,小学思想教育需要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因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传媒影响下,社会应尽量输送正能量,多曝光好人好事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家庭方面来讲,家长要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一言一行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应以身作则,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有趣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做到提升道德品行。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注重反馈,发现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体会学习上的成功和喜悦,调整思品教育的进度、方法和难度,提高课程时效性。其次,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性,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较深的认知,因此,应当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意志品格,热爱并且全身心投入思想品德教育。最后,信息技术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诸多新的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实物标本法、挂图插图法等,让学生不仅都能够听懂,还能学会,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联合,做到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包括角色扮演、组织辩论、换位思考等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基于“共情”这一基本伦理道德概念。共情是指多方面体会他人对某一事情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对方的目的,在品德教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注重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很多学者提出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思想品德,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体现活动本身的价值。课程中,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字内容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来亲自表演,这样才能够领会到品德教育的深刻内涵。让学生自己点评,点评后再扮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将会不自觉的得到强化。
2.组织深入辩论,激发学生明理。所谓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唇枪舌战,可以锻炼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口才,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道德认知的冲突,引起双方学生的讨论,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调整辩论的方向,加上教师的点拨,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达到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3.学习换位思考,加强内在认知。换位思考是人与人能够共鸣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情感体会,在课程中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是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应该如何行动。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仍然稚嫩,教师只有创造丰富的、直观的形式,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和体会。
五、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未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课程改革,了解学生的年龄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把握教学中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有针对性的把课堂中的故事联系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一方面做到学习和归纳,另一方面扣紧教材,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参考文献:
[1]栾桂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现状、策略及方法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4).[2]苗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3).[3]陆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2).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摘要】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要想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无不需要我们了解幼儿的心里年龄特点,做好幼儿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重要性 影响因素 方法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和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知、体验、身体力行。使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并在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建构和提升的一中教育活动。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很多习惯都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德育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重视幼儿德育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幼儿的社会化是学习与人的交往,月外界社会的交往,学习接人待物处事的方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教师以及家长不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不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任孩子向反面的丑恶的行为模仿,容易误入歧途。在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因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重视幼儿德育教育,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和性格方面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史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拥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正是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可见,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
3、重视幼儿德育教育,能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的幼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及不良品德。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和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不利。
二、影响幼儿德育教育的因素。
1、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2、幼儿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3、传媒对幼儿的德育教育也不可低估。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4、社会德育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影响。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5、榜样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影响。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2、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意外,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并且还是有目的和组织的,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3、德育教育必须长期坚持。
幼儿的可塑性强,但控制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并非是以醋味就得的、一劳永逸的。幼儿在了解、掌握了子能够为规范、行为技能后,应该不断的强化和练习,才能最终规范化、习惯化。只有规范化、习惯化以后,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命脉、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关系着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